在第十二届北京科博会上,一种针对工业企业废弃保温材料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引起了《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关注。
该模式是针对工业企业发热体和大量管道上的隔热保温材料经常更换,造成硅酸盐棉、硅酸铝棉等隔热保温废弃物产生,然后可以在原厂址回收,还原成新的保温材料再次利用。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而且还保护了环境,自觉遵循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并能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的一种新技术新发明。
据项目发明人曹凤英女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这种复合隔热保温产品新技术,自2007年底通过了由江苏省经贸委组织的省级鉴定后,近年来,经过华能南京电厂、宝钢集团梅山钢铁公司、南京炼油厂、上海外高桥[15.64 2.42%]电厂、上海炼油厂等10多家大型企业实地应用,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填埋场使用面积等方面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大自然,成为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源,已经成为中国最严重的公害之一。
据报道,1996年,中国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清运量超过1亿吨,1998年为11302万吨,2001年达13470万吨,2002年达到了1.5亿吨,而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固体废弃物的历年堆存量达到70多亿吨。目前,我国处理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方法是卫生填埋(Sanitary landfill),固体废弃物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积多达5亿多平方米。长期以来,中国绝大部分城市采取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的原始方式处理固体废弃物。这种处理方式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都会造成现实的影响和潜在的危险,已经导致了一些地区水源的严重污染。
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先生在一次环保研讨会上说:固体废弃物填埋有三大问题,一是占用了土地资源,二是二次污染严重,三是潜在的、未可知的危险。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废旧物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每年年产1亿吨的固体废弃物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每年可回收利用的废钢铁达3200万吨、废有色金属20万吨、废纸1400万吨、各类电池2亿多支。历年堆存的70亿吨废弃物总值达数千亿元。
由此可见,我国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价值十分巨大。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方法和技术,大力开发固体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技术,促进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新技术、新模式 助推保温材料废弃物循环利用
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到了工业企业废弃保温材料循环利用新技术、新模式的发明人,南京侨兴环保公司总经理曹凤英女士。
据曹凤英女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目前,全国隔热保温材料的回收利用率仅为5%,而有95%以上的硅酸盐棉、硅酸铝棉作为无用的固废,或被丢弃或被填埋,不仅给生态环境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而且也导致了大量宝贵资源的浪费。
曹凤英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自己经过十多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研发保温材料的循环再利用课题,她与中国矿业[0.40 14.29%]大学、浙江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所合作,将废弃的隔热保温材料,分类回收起来,按照不同比例再进行混合、试制和再加工。经过近两年多来的不懈攻关,终于创立了“拉毛——吸料——喷粘——气流中和——成型——恒温烘干”等生产复合隔热保温材料的新技术,使85%以上的废弃保温材料转化成了新型的复合隔热保温产品。经有关部门测试,这种复合隔热保温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全部达到了国内隔热保温材料产品的先进水平,既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做成稠膏体状的保温涂料,也可以做成砖、板、毡等一系列的成型产品,使安装效率提高了6倍以上。并且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受到了工业用户的好评。
谈起这项技术,曹凤英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家电厂50MW机组运行10年为例计算:所用保温材料的费用为180万元。以隔热保温材料每立方米800元计算,一个50MW机组每10年,就需填埋掉1575立方米保温废料。而这些材料都是由高耗能燃烧而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电661500度、水1890吨、矿物质2205立方米、燃煤264.6吨、排放二氧化硫19.845吨, 氮氧化物661.5吨。如果这些材料使用一次就抛弃掉,将十分可惜,既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电力、化工、石油、冶金这四大行业是保温材料的使用消费大户,同时,也是废旧保温材料的抛弃大户,每年大量的废弃保温材料被白白地浪费掉。如能实现隔热保温材料废弃物变化为有效资源并循环使用,将它从源头控制和利用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节能减排。
因此,利用废弃保温材料制作新的复合隔热保温材料,就是做到资源高效率利用及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和无害化,这就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废物资源再循环是各国垃圾废物综合治理的主导方向,再循环理念也是推进废物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有机结合的推动力。它既可以保证实现垃圾废物治理的无害化,也可以推进垃圾废物的循环再生。
而曹凤英和她的公司多年来,就是一直遵从这个理念来引领企业的发展,所以才有现在复合保温材料的诞生,来解决废弃保温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无疑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举措。
新技术新模式缘何难推广
既然有如此好的前景,为何难以得到大规模推广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根本原因在于体制问题,新技术出来后,大家刚开始都是观望态度,谁都不愿意冒风险,国内企业节能减排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如果要强力推广新技术,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由被动变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在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上给予大力度的完善和保障。
中国电力[2.34 -2.09%]企业联合会会长王永干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虽然对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都规定了相应的应该承担的污染防治责任,但是这部法律的侧重点在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对于促进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力度仍不够。
“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废弃保温材料的循环利用无法大面积推广。”曹凤英面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也感到了困惑。“原来我们觉得只要技术难题攻克了,市场推广应该没有问题。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一家企业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如果没有国家资金政策的扶持,无疑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向前推进的步伐将会很缓慢。”
长期致力于环境保护研究的李湘洲教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环境调查统计体系不健全,对固体废物污染现状缺乏全面的了解;管理体制落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管理部门权责不清;研究费用缺乏;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等。综合这些因素,导致在废弃物处理方面我国的新技术就比较难推广。
另外,我国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固体废物处置技术和装置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6年我国政府首次将垃圾处理列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技术体系。此外,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废弃物处理设备和处理量太少、废弃物处理投资大但效益小问题等,都制约着国内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
还有观点认为,除了立法滞后,国内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所面临的难题,更多地来自对当前利益格局的打破所遭遇的抵制。专家分析说,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习惯对工业废弃物的掩埋,不愿意轻易尝试新技术新的经济模式。要大面积推广使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就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主要包括对部分设备设施的技术改造和更新等,一些企业的负责人目光比较短浅,只追求眼前的利润,不从长远考虑。
曹凤英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尽管目前南京侨兴环保公司的产品已经在几个省市的部分电力企业推广应用数年,目前全靠公司积累多年的关系和一些循环经济意识强的企业在做。由于到目前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扶持,这直接制约该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近年来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如《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地方政府关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这标志着中国政府下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可再生资源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认可与支持。
高效产业化急需政策东风
曹凤英语重心长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保温材料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还能形成一定的产业链,以电厂为例,在发电过程中的废气,废料都可以重新回收利用,采用此种模式还可以增加电力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毋庸置疑的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其实只要国家给了政策上的支持,加上企业的市场导向,这项新技术应该会得到较快较好的推广和利用的。可是目前我们国家关于此项技术如何进行产业化,几乎还是空白。究竟该怎么做?我们现在也只是在企业的层面做,很难形成社会层面上的普遍行为。
曹凤英的顾虑并非没有根据。
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等方面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处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李湘洲教授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中国电力[2.34 -2.09%]科学研究院印永华总工程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力等工业企业是国家节能减排的主体,这些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化在客观上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社会公益性产品性质,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该制定鼓励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产业调整政策,出台财政、税收、融资、生产、流通、销售等相关配套政策,从而形成有利于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环境,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把固体废弃物处理由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政府行为,转变成为企业的社会服务性质的经济行为。
产业政策是政府以企业为实施对象、以产业结构转换和生产集中为核心内容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组合。其本质是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分配以优化资源配置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具体内容指向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区域政策等。
首先,政府要建立鼓励性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鼓励性产业化发展政策(收费、税收、财政、金融信贷、投融资等),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培育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技术产品市场、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市场和经营市场。对那些拥有先进处理设备、技术含量高、投资经营达到一定规模、运行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如给予贷款贴息的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向这类企业注入资金,把这类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它具有衍生、裂变、创新功能。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其次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改变这一领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为企业营造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空间,为企业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领域进行生产、投资、建设、经营等活动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团体、金融机构等相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实现社会资本资源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领域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作用。
另外,通过政策的引导将现行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转变成为主要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法制化管理。特别是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由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转变成为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化经营的指导者、培育者和监督者。此外,要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投入产出机制,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产业化发展。在继续确保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采取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和民营资本等多种资本投入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运行机制。
最后,政府要合理制定固体废弃物处理收费标准和科学的计收办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应用多种经济手段,从税收、信贷、征地和用电等方面对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生产、流通、运转的企事业单位给予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市场,集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分捡、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为一体,使之形成一体化,互动式发展。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将固体废物处理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模式,提高处理企业的技术水平、降低其建设和运营成本,积极鼓励资源回收,增加固废处理企业的收益和积累。由此可见,实现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化政策引导与推动至关重要。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是环境保护最有效和最根本的途径,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最有效的方式。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既可解决固体废料排放问题,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又能形成新的产业链,合理利用资源,使真正的生态工业成为现实,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