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建筑节能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浏览:4271次 发表于:2011-08-29 11:08:22
提起建筑节能,许多人往往会着眼于某幢楼用了多少项节能新技术,实现了多少节能百分比。在全国节能减排浪潮的推动下,国内涌现了不少汇集世界上最新建筑节能技术的“节能建筑”、“零能耗建筑”。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指出,这些“节能建筑”实际的能耗往往都高于同功能的一般建筑,室内环境与舒适度有时还“有所不及”。

  西方建筑“全面掌控”能耗高

  “我们现在引进的西方节能技术,是服务于西方建筑‘全面掌控’的理念之下,它可能使西方建筑的实际能耗出现大幅度降低,但其能耗的绝对值仍高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同功能建筑的实际运行能耗。”江亿说到。

  所谓“全面掌控”,其实是西方建筑的一种“机械论”思想。西方建筑对室内的通风、温湿度、照明度等进行全面调控,追求与室外环境的高度隔绝,以避免室外环境对室内的影响,其结果就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代价获取了一定程度的“舒适空间”。

  而东方建筑则延续“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尽可能依靠自然条件营造室内环境,只是当自然环境实在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时,才通过主动的手段(如采暖、空调和照明)进行适当的改善。可见中西方在营造人类活动室内空间的理念有着根本不同,这一本质区别导致中西方建筑在相同单位面积下接近10倍的人均建筑能耗差别。

  江亿认为,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不可忘记我国的建筑“土壤”。和欧美的单体或双体别墅相比,我国住宅广泛采用多层建筑,其体型系数远小于欧美,传热损失和冷风渗透量都相对较小;另外我国公共建筑大多可以开窗通风并利用自然采光;“人走关灯关空调”仍是大多数人使用建筑器具的方式……这就使目前大多数建筑还处于运行能耗相对较低的状态。

  为节能牺牲了室内舒适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许多新建公共建筑承袭了西方“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出现了高能耗的趋势。

  面对这种高能耗的状态,大多数运行者选择缩短空调开启时间、降低新风量甚至停用新风机,取消末端再热等方式应对。实际上通过改善运行方式,许多室内不舒适的问题可以解决,但在高额的能源消耗与一定的室内环境抱怨之间,大多数大楼的运行管理者选择了后者。这也反映出在能源费用负担与室内环境服务质量上大多数国人的态度。

  据悉,我国目前城市建筑能耗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大多数公共建筑尚属于低能耗的“一般性公共建筑”阶段。目前仅10亿总人口的发达国家使用了全球总能源的18%作为建筑的日常运行能耗,而其他57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其建筑运行能耗尚不到全球总能耗的13%。

  显然,无论从可提供的能源总量还是可能的环境容量看,地球都不能支撑起目前西方营造室内环境的模式。

  既然我们在能源消耗和服务质量上选择了降低服务质量而优先节能,那么为什么不能继续坚持从“天人合一”的方式出发来设计建造我们的建筑及环境控制系统,从而在更低的能耗水平上获取相对更好的室内环境与服务质量呢?“这应该是我国今后尝试和发展的建筑节能新路,这个尝试也将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最好示范。”江亿表示。

友情链接

中国中小企业河北网中国表面工程信息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防腐蚀论坛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国家石油和化工网中国石油腐蚀网
地址:石家庄市新石中路375号金石大厦B座818 冀ICP备12013063号-1 邮编:050051 电话:0311-68073978/68073976
E-mail:hbffbw@163.com 网址:http://www.hbffbw.net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