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政府公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9个行业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的时间表。
涂料产业没有出现在此次淘汰落后产能的“黑名单”中。对于涂料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状况的看法一直以来都存在分歧,而此次“黑名单”的公布似乎部分回应了——涂料产业尚未出现产能过剩状况,至少还不严重。
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略涂料产业在产能过剩问题上的隐性担忧——生产企业基数庞大、生产扩能不断推进、产品质量提高不大、企业利润普遍偏低……倘若任由问题存在并发展,则终将威胁到涂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顺德,一个面积只有800多平方公里的县级行政单位。在这小小的区域中,密布着大大小小近200家涂料企业。这个数字甚至可以与日本的涂料企业数相匹敌。
这里是中国唯一一个“涂料之乡”,其特征之一就是涂料企业高度集中;但它的地位也并非固若金汤。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迅速成长为另外两个涂料企业集中区,与“中国涂料之乡”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形成涂料领域三足鼎立的态势。而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盘地正成长为中国涂料格局的第四极。
这可以说是中国涂料行业的一个缩影——涂料企业众多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据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涂协”)秘书长岳望坤估算,中国所有的涂料企业加起来将超过1万家。在这个数字之下,中国每年的涂料产量具体是多少一直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据,而每年公布的“中国涂料产量”也只是规模以上涂料企业的产量。再加上销量统计的缺失,中国涂料产销量之差就像一个谜。
也就是说,中国涂料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现象,无法从数字上直观地判断。而对于涂料业产能过剩的担忧,也一直存在分歧。
中国涂料业产能是否过剩?
“从行业的产能规模而言,产量是过剩的,甚至是严重过剩的。”岳望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9年底在分析中国涂料工业状况时就肯定了产能过剩是中国涂料业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不仅从产能规模上看“严重过剩”,而且从产品结构和企业分布结构看也是“相对过剩”的。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作为立足于“中国涂料之乡”的顺德涂料商会会长胡景钊表示,目前涂料企业还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他认为中国涂料产业才经过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现在就认为其出现产能过剩未免有失偏颇。“中国涂料市场广大,外墙涂料等新兴市场未充分发展”,“暂时还不会有过剩的担忧。”
那到底中国涂料业的状况如何呢?据中涂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涂料企业(1348家)贡献的产量为755万吨,比2008年产量增加了将近100万吨,成功登顶世界涂料产量第一大国。这个数据是否符合中国涂料市场的需求?由于同期的涂料销量缺乏统计数据,我们很难去衡量。而且755万也只是规模以上涂企的产量贡献。据岳望坤估算,中国所有的涂料企业加起来的产销量“不应少于1000万吨”。这种估算是假设中国涂料产销平衡的情况下做出的。
中国涂料市场有多大?
从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各产业联系紧密的涂料业也不例外。但与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活力一样,中国涂料业在这场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并没有预料中的严重,甚至逆势上扬。2009年的涂料产量比2008年增长了14.2%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应该归功于国家四万亿投资等刺激政策的推动。尽管这些政策很少直接作用于涂料业,但凭借涂料产品的广泛应用性使得涂料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中沾了不少的光。
中国涂料市场到底有多大?这是无法用具体数据衡量的。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王同筱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涂料市场“空间太大”!他列出了一些数据:2009年中国涂料市场销售值达2000亿,其中民用涂料1000多亿;从市场分布上看,一二线城市市场占了70%,农村市场所占比例还相对比较小。也就是说现在农村涂料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王同筱表示,未来三四级农村市场一旦被充分挖掘,将一举扭转涂料市场结构,届时农村涂料市场将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0%~70%。
现在国家提出的建材下乡政策无疑给这种结构调转的实现加入了催化剂。尽管涂料作为建材的一种在短期内下乡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解决当中的关键问题,下乡也是迟早的事。如果未来农村市场真正实现60%~70%的份额,哪怕城市市场容量保持现在的比例和规模(约1400亿),那么中国涂料市场总容量也在4000亿左右,也就是现在的2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涂料市场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产能透支和企业扩张的隐忧
尽管如此,间接依靠国家在经济危机中的刺激政策得以发展的涂料业还是存在产能透支的隐忧。从表面看,4万亿刺激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独占鳌头。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刺激政策是在透支未来产能,只是把未来的投资提前进行,这将最终伤害中国的经济。
涂料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隐忧一定程度上也是涂料业的隐忧。岳望坤表示,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带动了如高铁、公路、桥梁、风电等的涂料产品的需求;节能减排重要国策以及投资拉动政策的推进,使相关配套的重防腐、钢结构、保温节能、水性、聚脲等涂料市场大幅度增加;还有农村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民生工程、区域联动等。从涂料业与经济大环境的关系来看,这些由国家刺激政策带动的涂料需求事实上也是被提前释放的市场空间,这种对未来市场的透支也可能威胁到涂料业的未来发展。
在现在发展利好的环境下,不少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产能——跨区域建厂、增加生产能力、扩张企业规模,这看上去是涂料业发展趋势使然,但王同筱认为,确实有些企业有这个需要,但也不排除有些企业是“在某种程度上跟风和攀比”。现在涂料企业到处买地建生产基地,但也有些企业因为发展跟不上而导致建设滞后。
对于涂料企业纷纷扩张的现象,宁波涂料和涂装协会秘书长曹存宁认为存在三方面原因:一是做大与占领市场并举;二是在大、强、聚集上做文章;三是现在是扩张的好时机,值得冒险。“不可否认有的企业的扩张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吻合,肯定有失败者。”
从另一个角度看,涂料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异地扩张是一条必由之路,并不存在怀疑。这也是企业进一步抢占市场的战略措施。但是必须要防止盲目过快扩张。虽然可以肯定中国涂料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挖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如果涂料企业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市场的挖掘速度,那么必然会引发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产能过剩。
无法回避的结构性过剩
由于涂料年销量数据的缺失导致难以判断涂料产能绝对过剩现象是否存在,但另一方面,由企业分布和产品结构差异导致的结构性过剩却确确实实存在。岳望坤指出,企业分布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的集中度低,就会导致在品牌整合、市场整合的过程中,有实力的企业产能不足,而更多的企业则是市场萎缩,设备闲置,甚至减产、停产、破产。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不同,需求增长幅度有极大的差异,使有的产品供大于求。
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一直是中国涂料业的顽疾。从目前来看中国涂料低端市场依然存在,但其趋势必然走向萎缩乃至消失。而迎合低端市场的多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上的缺陷导致其很难紧跟市场变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其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低端产品需求出现萎缩,这些中小型企业将遭遇致命打击。
在曹存宁看来,现在的低端涂料产品是生产过剩的,但功能性涂料、高端涂料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就是‘中国是涂料生产大国,不是涂料强国’的最好注释。”但胡景钊的观点又略有不同,他认为“尽管低端产品可能过剩,但由于其量不大,成不了气候,虽然现在还有市场,但终将被市场淘汰”。
产品同质化蚕食企业利润
除了低端产品的质量问题之外,就算在中高端市场依然存在深刻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产品的同质化。对于在中国的涂料企业来说,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空间,竞争是公平的,但也是残酷的。在这个市场上包含了太多的企业,市场被层层瓜分不说,同层次市场上的涂料产品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品质上差距都不大。比如水性漆兴起时大家一窝蜂搞水性,低碳成了潮流又一起叫卖低碳;市场到底能否消化众多企业对同一概念涂料的扎堆产量似乎无人关心,对涂料产品的创新更是缺少质的提高。
此外,像立邦、多乐士等外资或合资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仍难以撼动,它们牢牢占据了中国涂料市场的不少份额。而且,外资或合资品牌的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是更加务实,甚至很多本土涂料品牌都在模仿或跟风外资品牌。这本身已经削弱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以吸引消费者。但同时降低价格必然压缩企业的利润,也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据分析,中国本土涂料企业的利润已经降到10%以下,而10%是涂料企业利润的警戒线,低于该比率则说明企业的经营存在危机。
价格差异背后的“过剩”推手
其实,产品价格代表着需求的变化。以涂料产品为例,外资品牌的定价明显高于本土品牌,这说明对于外资品牌消费者需求旺盛,但本土品牌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另一方面说明,外资品牌的产量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本土品牌的产量由于企业众多难免造成短期过剩,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促进销售。
就产品滞销的问题,负责市场工作的王同筱表示,产品滞销也与经销商的销售能力有关。企业一般要求经销商保有一定库存,但不能太多;也有经销商因为自身原因无法完成合同的,负责任的企业一般会协助其消化或者收回产品终止合同。
生产与销售的关系也影响需求的类型。中国涂料市场的产销关系到底是“买方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产量的增长迫使加大销售力度提高销量)还是“卖方市场”(供给小于需求,销量的增长产生需求空间带动产量的提高),在不同的地方似乎有不同表现。在胡景钊看来,作为中国涂料市场先行区的顺德,其涂料企业有一定档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高,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顺德的涂料企业普遍属于后者;但来自中国涂料业后起之秀的长三角地区的宁波涂协秘书长曹存宁则认为更多的涂料企业属于前者,“只要看一看一些企业在广告和营销上投入的力度就知道”。
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都将作用于产品的价格上,前者可能导致降价,后者反之。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需求模式的变化。但如果买方市场长期存在,则说明市场无法消化生产,要警惕产能绝对过剩的出现。
涂料与产能过剩产业的瓜葛
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了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决心,表示要“铁腕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意味着要抹杀一个产业,而是为一个投资过热的产业踩一下刹车。此次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的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9个行业,其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众所周知涂料是一个牵涉甚广的产业,与上述9个行业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相关性。特别是在电力行业中,最近被推至风口浪尖的风电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样表现在涂料行业中,在各地加大对风电产业的投资的情况下,风电涂料得到迅速地发展。但是随着风电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突出,国家必然从政策等层面减少或者喊停对其投资,必将影响到刚刚热起来的风电涂料生产计划,可能使部分主打风电涂料的企业面临生存考验,一些已经投入生产或者生产出来的风电涂料产品陷入滞销的困境。
虽然某个领域的涂料需求的削弱并不会导致整个涂料行业整体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但也必须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经验教训。对于涂
料企业而言,这种经验或许也是一剂镇静剂,可以为行业争取到更多的反思时间。
中国涂料业离产能过剩还有多远?
这是个无法量化的问题。但是,如果要全盘否定问题的存在也并非理智之举。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涂料业产能过剩的隐忧不容忽略。生产企业过多、空间分布不平衡、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切实际的扩张等等问题的存在,都是产能过剩的魅影所在。
如何应对潜伏的产能过剩阴影,是摆在涂料产业面前的大问题。整个行业的问题又必然落到组成行业的企业个体身上。岳望坤指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战略的调整过程中,在企业的市场布局中,在技术创新研发中,仍应把‘产能’的合理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加以研究,使涂料行业真正走出‘产能过剩’的阴影,使涂料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在顺德,涂料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胡景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顺德涂料)商会和政府十分重视涂料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正确把握生产与销售的市场关系,避免生产过热现象的出现。
但是现在的涂料生产已经打破了一定的区域限制,众多企业异地建厂使得企业的生产不再是局部区域的行为。在企业扩张过程中,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推动也功不可没。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像四川成都、广东韶关、江苏的苏北等地都在积极地开建涂料产业园。
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虽然为涂料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必须警惕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追求上出现过热现象,从而引起涂料产业的投资过热。风电产业的发展正是一个模本,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地方风电产能的总和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的规划。此轮淘汰落后产能将风电产业推上风口浪尖,正是其前期过快过热扩张运动所使然。
纵观中国涂料行业若干年来发展迅猛,但产品开发创新(特别是本土涂料企业)进展缓慢的状况,与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生产的量,不如扎扎实实地推进产品创新,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赢得更高的利润。这同时也能规避由于一窝蜂扩大生产而带来的产能过剩阴影,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